騎手們的社保,怎么交更合理?

很多人也不想交社保。

作者:肖郎平 資深媒體人 來源:南風窗 日期:2025-03-10

最近,不少外賣平臺都開始為騎手購買社保,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少討論。不過,無論在街頭采訪還是網上議論中,也都能看到民眾或者騎手對購買社保是否符合平臺零工經濟模式的疑慮。

其中比較常見的一個顧慮是:社保就算覆蓋了全職騎手和固定在一家平臺的騎手,整個平臺經濟中,仍然有許多人會同時做好幾家平臺的工作,甚至好幾種不同的工作;而且,投身這類工作的人,也愿意以更靈活的工作條件換取短期內更高收入。所以無論是全職還是較為固定的前提條件,都無法覆蓋許多從業(yè)者。很多人也不想交社保。

那么是不是說,平臺經濟只有變得更固定、更穩(wěn)定,才能夠兼容社會保障體系呢?一些地方是這么認為的,比如之前專欄里提到的新加坡的新平臺經濟法案,就多少在要求平臺方擔負起社保的責任。

但在其他國家,也有一些人試圖尋找兼顧社會保障和平臺經濟靈活性的辦法。最近筆者讀到的一份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報告,就是在嘗試設計這樣一種系統(tǒng)。

報告提到,平臺經濟的大多數從業(yè)者有著和全職工作不同的經濟邏輯。比如,大家看重的是“能夠跨平臺,隨時間調整工作的彈性”,很多人也不希望和單一企業(yè)確定長期的一對一服務關系,希望工作可以更靈活,隨時調整,容易跨平臺。

這些特點都阻礙了社保接入平臺經濟。不過,它們也延伸出一些可以吸引從業(yè)者參與社保的需求。

報告指出,從事平臺經濟的人,很多都希望能夠存錢儲蓄,因此如果社會保障能夠和從業(yè)者的儲蓄需求結合,讓他們看得到自己的儲蓄在增加,很多人就會有參與的愿望;其次,平臺經濟的從業(yè)者往往也會擔心未來的退休金或者養(yǎng)老經費,所以這方面如果能夠加以設計,也可以吸引大家購買社保;最后,平臺經濟的從業(yè)者會比長期穩(wěn)定工作者更看重短期收入,因此保險計劃的初始繳費價格很重要,長期價格則不見得那么敏感。

順著這些特點,這份報告提出可以設立“一站式”的、專門為平臺經濟設計的社會保險系統(tǒng)。各類平臺企業(yè)達到一定規(guī)模后都需要接入這個系統(tǒng)。而平臺經濟從業(yè)者則可以登入后一站,了解自己的養(yǎng)老儲蓄和社會保險賬戶情況。

擁有這樣的系統(tǒng)有多種好處,比如從業(yè)者的工時、和平臺的關系、在不同平臺之間的權重,就可以更清晰地界定和綜合,從而避免了因為工作靈活分散就無法接入社會保障體系的問題。

又比如,報告提到,有了統(tǒng)一的平臺后,就可以在平臺上接入各種社保服務—可以是公立的社會保險、健康保險等等,也可以是商業(yè)保險。比如,政府可以在平臺上設計繳費項目,讓平臺企業(yè)和個人共同儲蓄養(yǎng)老金,又或者計算稅收減免,等等。這樣無論是作為社會政策還是個人保障,可供選擇的空間都會變大。

再有就是,針對人們著重初始繳費價格的心態(tài),平臺經濟社保可以以諸如“每年多存一部分”的方法來設計—一開始只用交很少,隨著時間的增加,繳納保險的金額也逐漸增加,這樣心理上會更容易被接受。類似的辦法也還有不少。

報告還建議,平臺經濟中的社保儲蓄賬戶可以增加緊急提款的靈活性,以便于幫助其中的工作者更好應對類似于工傷或者大病一類的情況。

平心而論,這套設計,多少有些“縱容”平臺企業(yè)不像其他企業(yè)那樣承擔完全的員工社保義務,而且其背景,也是美國的薄弱和過度商業(yè)化的社保體系。不過,如果說我們想要盡量不犧牲平臺經濟的靈活性又增加其中就業(yè)者的社會保障強度的話,這樣的思路或也不妨一讀?


版權聲明

本刊及官網(南風窗在線)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聲音、錄像、圖表、標志、標識、廣告、商標、商號、域名、程序、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容分類標準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南風窗雜志社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垂詢電話020-61036188轉8088,文小姐。